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使用在永續城市的數位參與工具:來自台灣的觀點

sustainable city planning
© metamorworks / shutterstock.com

不論是在現今,或是在未來,都市皆是我們的生活空間。目前,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於都市地區。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該數字將於2050年上升至將近70%。我們該如何使城市變得更永續?這不論在現在或是將來,都會是個跟我們未來息息相關的問題。因此關於城市未來發展的任何決定,都需要經過人民共同決定。專家與都市規劃師為永續城市規劃貢獻專業,但他們未必全然理解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及需求。而城市的居民熟悉他們自己的社區、交通習慣、社會動態、以及綠地的空間,他們可以創造城市規劃師或政策制定者未必能觀察到的創新解決方案。

在台灣,我們可以觀察到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由公民團體和社區合作的專案,這些專案關注議題涵蓋空氣和水污染的監測,以及歷史遺跡的保存等等。數位工具和平台在這些專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分享環境數據、釐清問題所在、以及提出行動建議。

那麼數位工具,尤其是公民科技,如何幫助城市變得更加永續?目前在台灣有哪些發展或阻礙?還需要加強哪些面向,以提升民眾在共創永續世界的參與程度?我們與該領域的專家黃麗玲教授談到了這些議題。

黃副教授任職於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研究所,她的研究與教學聚焦於都市規劃、全球研究、以及亞洲永續都市發展。她也是一名社會運動家,提倡公眾參與城市規劃。

Prof. Dr. Liling Huang
黃麗玲副教授

可以請您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嗎?是什麼契機讓您對台灣的永續都市規劃產生興趣,並特別關注於運用在該領域的數位科技?

我的研究一直都聚焦於社區規劃。我從90年代起便開始跟地方社區和社運團體合作,發起例如公共住宅、社會住宅、以及住房權的倡議。這些議題皆與都市規劃和永續發展非常相關。我當時發現,幾乎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政府單位或是專家手中,一般民眾因此很少有權限或權力可以參與這些公共議題。我從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時,便開始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試圖找出這些議題的解方,直至今日依然在持續努力。氣候變遷在過去幾年間成為一個越來越急迫的國際議題。我們擁有整體的全球永續發展架構,例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但是都市規劃如何應對氣候變遷的議題?尤其是如何讓各自擁有不同背景的人們一起參與專案,以建立一個更永續的未來?正因如此,我開始思考利用數位工具,讓民眾共同參與其所在社區的城市規劃。民眾必須擁有知的權利,以及共創城市的權利。永續發展的計畫不該只是政府、規劃師或是科技專家的論述,因為他們往往並不完全清楚地方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與採取的作法,例如,他們未必了解社區花園的管理方式,或是原住民社區的運作模式。即便這些專案的規模並不大,它們為社會帶來的價值卻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聲音必須納入永續發展的政策中。

對您而言,數位科技在永續發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數位科技有許多好處。首先,它讓政府與大眾之間的知識傳遞更透明;其次,它可以改善合作,讓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一同交流;最後,在公共議題討論中,數位工具能賦予地方社區代表自身群體發聲的權利與權力。對我而言,數位工具的重要性在於,它能賦予地方社區機會,以獲得更多關於政府永續發展政策的透明資訊。當民眾擁有了這些資訊,他們便在決策過程中,擁有更多與都市規劃專家及政府部門公平協商的權力。在民主社會中,這就應該這樣進行。因為這樣能讓公民社會在決策過程中擁有話語權。

可以請您跟我們分享一個激勵人心的,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公民科技案例嗎?

我想分享碳匯城鄉的案例,這是在g0v社群中被提出的一個保存和修復碳匯(carbon sink)倡議,我記得是由兩年前的總統盃黑客松所發展而成。這個計畫主要也是由城市規劃師所發起。他們的概念是建立一個台灣城市和鄉村的數位地圖,並辨認可以安裝更多太陽能板、微型水力發電廠、或是種植更多樹木以建立森林的公共用地。這些概念的核心目標皆為降低碳排放,並實踐低碳或零碳。在這個計畫中,g0v與公私部門及公民社會合作辨識土地用途、搜集地理資訊以及生態多樣性指標,進而分享至數位平台,讓其他社群也可以利用這些資訊發起其他計畫。

請問台灣這類的公民社會專案目前面對的挑戰是什麼呢?

我認為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之間,以及政府和公民社會之間合作共創的程度依然不足。我們一方面有數位社群和地方社區合作的案例,例如g0v;另一方面,也有主要聚焦在數位治理的政府。台灣有幾個整合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合作的專案計畫,例如空氣盒子計畫,它是一個與公民一起合作搜集和發佈空氣污染數據的線上平台。這是一個由學術界、公民社會、以及政府三方合作開發的專案。我認為,應該要有更多將視公眾參與與地方社區的需求作為核心目標的政府專案,而不是含糊地表示他們已經把民眾納入考量。但我並沒有看到很多這類的專案計畫。

請問該如何提升人們對於共創永續世界的意識以及參與度?

提到提升意識的形式,總統盃黑客松便是一個絕佳的案例。應該要更呼籲民眾向政府提案,並將這些專案計畫納入決策過程。除此之外,我認為學校也應更重視公民科技相關的教育。學生可能已經有機會學習如Python或其他程式語言,但要如何運用這些技能解決如氣候變遷等社會問題呢?我認為應該要有更多著重在如何使用科技解決更大層面社會問題的教育。

* 本文由FNF全球創新中心媒體與公關專員何宓雅女士進行採訪。

農地違章工廠回報系統:如何運用開源科技及群眾協力辨識違章工廠

Disfactory Project Website

農地違章工廠的存在一直是台灣環境保護的嚴重問題。然而,一個在台灣十分活躍的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和亞洲最大的公民科技社群—零時政府—的團隊共同開展了「Disfactory農地違章工廠回報系統」專案,作為有效的解決方法。FNF全球創新中心的第三集民主創新咖啡館中介紹了Disfactory的故事。

閱讀全文

第三集民主創新咖啡館:科技如何幫助公民向政府與企業課責?

3rd episode of Innovation for Democracy Cafe

在第三集民主創新咖啡館中,FNF全球創新中心邀請到了兩位嘉賓—泰國Boonmee Lab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Thitiphong Luangaroonlerd先生,以及台灣地球公民基金會(CET)山林國土組專員賴沛蓮女士,與我們的專案經理Ya-wei Chou女士一同討論他們在使用科技鼓勵民眾參與和合作,以監督和檢視政府與企業作為的經驗。

閱讀全文

Thaubing Footprint: A New Sustainability Movement Based on Open Data

Thaubing Footprint

Taiwan’s GCAA leveraged the power of civil society and Taiwan’s vibrant civic tech community to create the wildly successful website “Thaubing Footprint” that monitors pollution and that is based on open data. Hung-wen Tseng explains how GCAA achieved that, and shares her recipes for innovation with FNF Global Innovation Hub. Register for Innovation for Democracy Café on April 20, UTC 9am to learn more about this project!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