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
國際研討會:中國的經濟脅迫與民主國家的因應
近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急速增長,其經濟脅迫行為也受到國際關注。然而,針對此議題的研究與討論才剛起步。有鑒於此,經濟民主連合(Economic Democracy Union, EDU)與FNF全球創新中心於2023年6月1日在台北共同舉辦了此國際研討會,邀請八位來自民主國家的專家,就中國經濟脅迫手段、其對於民主國際秩序與公平貿易的影響、以及成功因應挑戰的方式等議題分享他們的見解。我們將透過本篇文章,與您分享我們從研討會兩個專題討論──「中國經濟脅迫的概念與類型化」與「民主國家對中國經濟脅迫的因應策略」所得到的收穫。
中國經濟脅迫的概念與類型化
「經濟脅迫」並非只有中國在使用,也並不是近期才出現的做法。孔誥烽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強調,雖然經濟脅迫如今帶有負面意味,但它曾經是一種相對中性的外交政策方式,被用於達成政治與外交目標。例如,在90年代,當美國試圖透過經濟手段促進中國人權時,中國透過大規模的遊說,試圖呼籲美國將人權與貿易分開看待。
謝斐宇博士(中央研究院)探討了台灣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以及對中國的依賴性。大眾普遍認為中國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導致台灣在面對中國的經濟脅迫時處於弱勢。然而,謝博士持相反立場,她認為「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實際上是在全球供應鏈中三角貿易的背景下所發生的。中間產品被出口至中國組裝,完成品再接著從中國出口至其他國家。」除此之外,全球供應鏈目前正在重組,許多企業也因為政府補貼及為了進入更廣闊的生態系進行產品開發,而回流至台灣。台灣的中小型企業組成了產業群聚,例如以半導體產業為主的新竹科學園區與南部科學園區,以及以大型機械為重點的中部科學園區。這些企業與世界各地的生產線合作,使台灣成為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供給者。
吳介民教授(中央研究院)強調,因為兩岸貿易關係的規模與性質,中國掌握許多機會利用經濟脅迫,並將這種相互依存關係作為武器威脅台灣。裴洛西訪台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裴洛西來台後,中國對台灣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對台灣的農產品實施進口禁令。台灣承受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攻擊,其經驗可以在以下兩個面向作為其他國家的寶貴借鏡:其一,將混合戰爭、認知作戰、以及外交策略融為一體的影響機制;其二,主要由公民社會帶頭發起的反彈,這樣的反彈也影響台灣政黨的立場和觀點。
民主國家對中國經濟脅迫的因應策略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使得單一國家有更多的機會,透過貿易和投資干預他國的主權決定。在所有國家之中,中國已成為了實施經濟脅迫的「專家」。中國的經濟脅迫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首先,主要針對民主國家,並以干預民眾的政治偏好與投票行為作為目標,因此可能導致政權轉移或政策改變;第二,中國採取模糊手段,並可能隱身於公共衛生或是食物安全問題之下;第三,中國亦使用民間力量進行經濟脅迫,例如煽動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以抵制外國產品。
吳建輝博士(中央研究院)指出,為了成功抵抗中國的經濟脅迫,志同道合且具有經濟韌性的民主國家必須協調與合作;亦即,當任何一個國家成為中國經濟脅迫的目標時,民主國家必須團結一致,並表明他們願意對抗中國的策略。同樣地,陶儀芬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針對民主國家如何抵抗中國經濟脅迫,提出了幾項建議,包括集體抵抗、透過如高科技農業等經濟升級來強化經濟韌性、走向多元化以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以及提倡民主價值和人權。
林宗弘博士(中央研究院)的研究指出,每當台灣在貿易或外交上有所進展時,中國對台灣的政策便會從基於經濟利益的「合併」以及軟實力的「政治宣傳」,轉變為以更具侵略性與威脅性的展示專制銳實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博士敦促台灣政府必須採用更果斷的司法與外交策略,與此同時,也需與民間社會合作,發展捍衛民主的機制。此外,台灣企業也務必有所提防,避免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魁儡。
除了台灣以外,如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等周邊國家,甚至如德國等歐洲國家,都強烈地受到中國的影響與脅迫。益尾知佐子教授(日本九州大學)以過去幾次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衝突為例,解釋這些衝突如何促使日本企業重新審視他們在中國的營運。日本為了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目前正在改造其供應鏈,並實施資料管控措施。同樣地,胡莎娜博士(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點出印度正在對中國貿易失衡的問題中掙扎,印度政府也提出了幾項措施,例如建設投資走廊以及與日本簽署合作協定。
身處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國家之間的經濟互賴無可避免,這種依賴性也可能被某些國家利用來脅迫他國。因此,為降低自身成為經濟或政治脅迫受害者的風險,貿易與供應鏈的多樣化發展至關重要。正如歐洲議會議員Svenja Hahn女士於論壇致詞中所述:
自由民主國家的當務之急為促進貿易協定以及合作,如此我們才能保持堅強、不屈服於壓力;且確保在未來,我們亦能無礙地持續推動我們的想法。
*研討會引言人:
- 孔誥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
- 謝斐宇(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益尾知佐子(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 吳建輝(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 陶儀芬(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胡莎娜(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
*本文由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在台辦事處專案助理Rebecca Kuo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