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Event
民主創新咖啡館第五集:如何利用虛擬實境技術促進民主教育?

I4D_ep5

Ms. Zoe Lee presented her project at FNF's Innovation for Democracy Cafe.

©  Ben Sahlmüller

虛擬實境並不是只能單純用於娛樂。它也是強大的工具,能跨越時空界限,用來保存和傳達不該被遺忘的重要訊息與歷史事實。

在第五集的民主創新咖啡館中,我們邀請到READr記者、VR專案「房間:流亡港人的臺北記憶」製作人李又如,以及導演陳芯宜,其作品橫跨電影、紀錄片與VR電影,包含獲獎的VR影片《無法離開的人》,向觀眾們展示如何結合虛擬實境技術與人權、民主教育。

兩位專家善用VR沈浸式的特性,來帶領觀眾們進入並探索經歷過與民主、人權相關重大事件的人們的記憶,讓觀眾不僅僅透過書本與文字了解這些事件,建立更深的情感連結。

透過VR走進流亡港人的生活

房間是充滿回憶、情感、傷痕與孤獨的私密空間。對於一些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到台灣避難的香港人來說,他們的房間成了唯一能提供安全保障的庇護所。

李又如記者和她的團隊在台北採訪一些香港人之後瞭解到這點。有鑑於此,他們根據訪談利用虛擬實境重建受訪者的房間。在這些房間裡,觀眾們可以和物品互動、閱讀牆上的字條、觀看描繪他們夢想與創傷的影片,以及聆聽房間主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觀眾們在這些房間裡能夠站在流亡港人的角度,也運用VR帶給觀看者選擇觀看場景的自主性,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視角,深刻的瞭解他們的經歷,而非僅僅閱讀新聞報導上的文字。

運用VR提升人們對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瞭解

走進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的蠟像館,陳芯宜導演感覺到時間凝結並包圍著她,賦予她靈感,將聲音融入蠟像。這個想法引領她為此創作沈浸式電影的想法,運用聲音與動作為歷史故事注入生命,最終產出《無法離開的人》這部電影。

陳導演和我們分享了該部電影的概念與背景設定,也透露,透過VR的視角,觀眾將以第一人稱視角穿越回1950年代,主動參與受難者的生活,經歷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

透過這種方式,VR有助於建立觀眾對歷史的個人化體驗,這種體驗也能讓幫助他們同理受害者所經歷、遭遇與冀盼的事物,進而使他們更瞭解該歷史事件的重要性。

陳導演希望更多人能透過VR的協助與這些重要的民主人權歷史事件建立連結,而非事不關己。

I4Dep5-2

李又如記者與陳芯宜導演在民主創新咖啡館向觀眾們展示如何結合虛擬實境技術與人權、民主教育。

© Ben Sahlmüller

VR的創新:從被動觀影到主動體驗

兩位講者都強調,VR深刻強化了觀眾體驗的範圍和程度。此外,VR也賦予觀眾在電影中主動扮演角色的能力,建立對故事的主觀理解。

李記者解釋,VR的特性讓她的團隊能夠將抽象概念,例如流亡港人的夢想與情感,轉化為觀眾的實際體驗。例如,在VR的環境中,觀眾可以聽到現場警車鳴笛聲或是門鈴聲,感受到房間主人所面對的恐懼與不安。

陳導演則強調,VR提供了獨特的身體感,讓觀眾沈浸在角色的情感與經歷以及故事環境中,這是其他媒體沒辦法做到的。

李記者表示,「人類受到身體、社會規範、空間⋯⋯等諸多限制所束縛,而VR卻能讓我們在虛擬世界中成為某種東西,因此這種『成為某種東西』的體驗至關重要。在我看來,這就是VR的魔力所在。」

她也摘要了杰倫・拉尼爾(Jaron Lanier)在其《虛擬實境:萬象的新開端》一書中所表達的想法:大多數的科技會讓你覺得現實就是電子產品的數學運算,或者讓你把電子產品當作人類來互動,但VR則能帶給你一種真實的體驗,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類。

陳導演指出,在VR的世界裡,能夠運用360度的空間,與傳統電影相比,這完全改變了觀眾接收資訊的方式。

觀眾們可以自由移動、四處看,並觀察整個空間。VR電影這一獨特之處不僅改變了故事展開的方式,也讓觀眾可以自行控制觀看的順序,甚至因此剪輯出自己不同版本的故事。

I4Dep5-4

現場參加者體驗「房間:流亡港人的臺北記憶」

© Ben Sahlmüller

如何使VR成為助力:與談人傳授的秘訣與提醒

由於VR讓觀眾能夠主觀地選擇電影中想觀看與體驗的內容,陳導演強調,想要製作VR影片的人在寫故事與設計聲音、空間和圖像時應該要從觀眾的角度來思考。觀眾才能因此更沈浸在VR體驗中。

這個方式與傳統影視製作的電影特性不同。傳統上,創作者不一定要考慮觀眾的視角。然而,單一的視角在VR敘事裡會阻礙觀眾瞭解故事的全貌,因此VR影片的創作者需要特別注意人類感官、VR和媒體形式之間的複雜關係,以便更細緻、更有效地講述故事。

此外,VR讓觀眾可以觀看360度的景象,所以VR電影創作者必須思考如何在360度的空間中巧妙地安排想要讓觀眾看到的內容,精心架構每個場景,並在這樣多面向的空間中流暢地連接不同場景。

另一方面,由於個人情感和經歷是抽象的,描繪歷史也需要廣泛了解背景、人物和關鍵事件,因此透過VR來清楚表達可能具有挑戰性。

舉例來說,陳導演提到,她與團隊從白色恐怖受害者身上所蒐集到的故事都非常扣人心弦也值得分享,導致了電影選材的困難。他們的解決方法是將不同人物的經歷結合起來,創造出一個虛構的故事。

李記者表示,由於VR設備不像手機或其他基本的電子設備那樣普遍,因此VR的可近用性可能會是推動VR專案的一大阻礙。

為解決這項問題,他們另外建立,確保VR房間裡面的故事可以傳達給更多的觀眾。這點提醒了我們,在使用虛擬實境技術時,必須先評估執行地區的VR可近用性程度,並準備好相應的解決方案。

鼓勵嘗試新技術

兩位講者的經驗表明,他們嘗試應用虛擬實境的決定確實成功強化了傳統媒體無法提供的觀眾體驗,並創新了講述民主人權故事的方式。

李記者強調,這項技術除了遊戲和娛樂之外,絕對具有更大的潛力。此外,由於她親自參與了這項專案從發想到執行的整個過程,她更清楚地了解到媒體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因此,李記者最後也鼓勵所有參加者即使面對懷疑,也不要害怕嘗試新事物。

點此觀看活動完整影片

I4Dep5-3

陳芯宜導演分享。《無法離開的人》圖片版權歸行者影像文化有限公司所有。

© Ben Sahlmüller. The copyright of the picture of 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 belongs to The Walkers Film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