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Event
探索台灣充滿活力的民主-德國《記者網絡》2024選前參訪團

TW journalists
© FNF Global Innovation Hub

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全球創新中心(FNF Global Innovation Hub)今年11月歡迎《記者網絡》(Journalist Network)新聞工作者參訪,本參訪活動為《記者網絡》「台灣未來 - 選前參訪」研究行程的一部分。

參訪團由12名40歲以下,來自紙本、廣播和網路媒體的年輕新聞工作者組成,參訪團記者負責的線路廣泛,涵蓋兩岸關係、經濟、文化和再生能源等。

這是《記者網絡》第三度在台灣大選前進行參訪研究。

研究行程中,記者們參與台灣選舉造勢活動、參訪中央選舉委員會、拜訪各部會、參觀科技產業設施等收集報導素材,預計2024一月初帶給德國民眾關於台灣選舉的深度報導。

為何選擇台灣為報導主題?

台灣──中國宣稱具有主權的自治島嶼,被廣播記者Andre Zantow形容是德語新聞的「利基」市場。Zantow在《記者網絡》的同事於2015年首度規劃參訪台灣的研究行程,因為當時對台灣的報導相對較少。

Zantow說:「十年前,有很多新聞記者在美國、法國和中國進行報導,但只有極少數記者在台灣。」因此台灣這個主題對於德語新聞市場來說新鮮而獨特。另外,台灣與越來越專制的中國的歷史糾葛,以及地緣政治的緊張,都讓新聞工作者好奇。

新聞工作者也關注台灣充滿活力的的公民社會。Zantow提到台灣的民主和許多進步政策,例如LGBTQ+族群的權益、逐步淘汰核能發電在亞太地區相當獨特,也是這次參訪行程的重點。

台灣選舉對於半導體供應鏈的影響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在德勒斯登(Dresden)興建半導體晶圓廠的計劃也引起德國的科技和經濟媒體關注。

薩克森日報(Sächsische Zeitung)的經濟記者Luisa Zenker則觀察到,由於半導體供應鏈和相關產業將會受到台灣執政黨與中國的關係所影響,因此德國媒體相當注意台灣的大選。

German journalists visiting FNF Global Innovation Hub
© FNF Global Innovation Hub

新聞工作者怎麼看台灣大選

在參訪弗里德里希諾曼自由基金會全球創新中心時,記者參訪團提出關於2024年選舉的問題,一些記者指出台灣的政治版圖已不再僅由兩大主要政黨主導。

他們也非常關注不同年齡群體的投票行為以及支持者的動機,希望了解是否可以把選舉結果解釋為與中國「和解」或「疏離」。

雖然外媒與國際觀察經常將台灣選舉視為兩岸關係公投,但台灣內政議題,諸如房價飆升和低薪資,現在正在影響著台灣民眾的選擇。

一些記者還觀察到在選舉期間,台灣媒體報導經常深入探討瑣碎和模糊的議題,例如候選人的個性,於2016年和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期間兩度參訪台灣的Zantow說:「我覺得與前兩次大選相比,這次台灣選舉的焦點不是很清楚。」他指出,2016年太陽花學運是台灣公眾論述的主題;而在2020年選舉期間,焦點則轉向香港的雨傘革命。

《記者網絡》台灣參訪團於12月初完成參訪活動,並訪談台灣各政黨相關人員以及經濟、外交、科技、能源與文化領域專家。他們的報導報導將涵蓋台灣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進展與前景──以及探討選舉結果會有什麼樣的影響。